中藥材價格呈普漲之勢,甚至部分藥材價格翻了數倍。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的中藥材品種,70%-80%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這種整體上漲的情況比較罕見,往年也有不同的品種漲價,但是品種占比不大,也屬于市場正常的波動。而今年的這種情況,多方都沒預料到。
最開始是新冠疫情帶動抗病毒類中藥原材料價格上漲,而記者檢索多家中藥材采購網站發現,自今年9月起,中藥材價格呈現普漲態勢,不單是個別品種的上漲。從整體來看,多種中藥材價格上漲幅度大,且呈持續漲趨勢。以萹蓄為例,目前市場萹蓄統貨價格在12-13元/kg,選貨15元/kg左右,周漲幅達118.18%,年漲幅超200%。
那么此輪中藥材漲價背后的邏輯到底是什么?河北某二級供應商李華(化名)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表示:“植物藥在中藥材中占比很高,受今年氣候影響(天氣災害),各地原材料減產,最終符合藥用標準的更少,再加上疫情管控,藥品運輸成本增加,共同導致大部分中藥材價格走高。例如,河南受水災影響,產區的生地從每公斤十幾元漲到50多元?!?/p>
70%-80%中藥材品種上漲
河北安國市是我國北方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和中藥材出口基地。根據中國安國中藥材指數網站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河北安國中藥材價格指數持續上行,各品類藥材指數漲多跌少。月度來看,1111種中藥材中,價格回落的僅31種。
進入10月份以來,除礦物類、樹脂類、植物皮類等中藥材價格指數走平以外,其余品類中藥材價格指數多呈現不同程度的上漲。其中,全草類中藥材價格指數10月末報收于141.05點,較月初價格指數上行6.48%。半邊蓮、旱蓮草以及佩蘭等受今年新貨產出量少影響,近期貨源走銷順暢,行情不斷上調,三味藥材月內價格指數漲幅均達5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藥材市場價格整體都是上漲趨勢,許多品種都出現了供貨不足的現象。據中藥材天地網數據統計,今年來,1445個品規中,升價品規343個,占總量23%,中藥材的綜合指數整體成上行趨勢,尤其是在11月中旬(15至20日),漲勢明顯。
此外,很多藥食同源的品種,也就是可同時入藥和食用的中藥材,價格也快速上漲,決明子、百合、豆蔻、紅花等漲價幅度在10%到30%不等。而漲價最為明顯的是一些動物類的中藥材,最小漲幅都在50%左右,漲幅最大的甚至翻了2倍還多。
在這中間,漲幅最為明顯的是地黃。該藥的三個等級原料,平均年漲幅全部超過300%,并且今年10月到12月間,連續三個月持續漲價。
對此,李華稱:“今年10月的首次大幅漲價是受山西產區降雨影響,藥材產量驟降,但是市場用量不減,市場行情持續上揚。正常來說,11月新貨上市,價格可以回落,但是疫情持續時間太長,對于運輸影響持續,商家手中也沒有存貨了,生地大貨又不好組織,貨源走動不快,使得價格下不來。中醫認為秋冬養陰,地黃是滋陰清熱常用藥,12月來臨后市場需求猛增,隨著產地價格上揚,貨源緊缺,市場流通慢,行情繼續堅挺?!?/p>
終端影響有多大?
伴隨中藥材價格上漲,終端給出一系列連鎖反應。中藥材的終端渠道包括中醫醫院(中醫館)、中成藥制藥企業及保健品企業。北京某公立中醫院一位不具名藥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因為我們是公立醫院,在醫保和政策的共同支持下,醫院的藥品暫未漲價,但以后會不會(漲價)不好說?!?/p>
另一位不愿具名中醫館創始人則明確回應《華夏時報》記者:“我們是市場調控單位,沒有醫保補貼,供應商漲價我們只能隨著漲,醫館不能賠錢??紤]到患者的接受程度,我們重新評估了藥品質量更換了部分供應商壓縮成本?!?/p>
而在企業方面,12月7日,同仁堂公布調價通知,將安宮牛黃丸(3克*丸/盒)的銷售價格從780元提至860元,漲幅約為10%,該價格從12月1日開始執行。目前京東大藥房、阿里健康大藥房等線上渠道所銷售的同仁堂安宮牛黃丸標價均已上調。
整體來看,對于中藥材漲價的原因,上述中醫館創始人表示:“不只由于今年中藥材種植區域降雨較多,影響了中藥材的正常生長,藥品減產導致市場供不應求漲價。前幾年的中藥材價格相對低迷,農戶們種植積極性不高,種植面積相對較少。隨著疫情帶來的中醫藥熱,藥材市場需求逐漸增加,這導致了市場供需失衡,價格上漲;再一方面是新冠的原因,部分抗疫中藥價格上漲?!?/p>
此外,市場進入新規適應期也是漲價的原因之一。安國市中藥協會副會長劉躍杰曾公開表示:“隨著《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的印發,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但這對中藥材質量要求也進一步提升,市場供給也面臨著一個適應期。今年執行藥典委33種禁用農藥限定量后,行業標準提升,人力、生產加工、檢測等環節的成本也相應提高?!?/p>
“希望國家可以根據宏觀調控政策,管理下中藥材上漲勢頭。我認為不是每一味藥材的漲價原因都是合理的?!?上述中醫館創始人說。
(文章來源:華夏時報)